斑苦竹的秆型结构研究毕业论文

 2021-04-20 11:04

摘 要

为提高斑苦竹的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人工栽培的斑苦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其全长、枝下高、地径、地径壁厚、胸径、胸径壁厚、总节数和节间长等指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地径与全长、总节数、胸径等因子相关性显著,拟合的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与基部壁厚、胸径与胸径壁厚相关性不明显。

关键词斑苦竹,秆形结构,拟合方程

Abstrac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P.maculatus, study the artificial of P.maculatus within the campus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stalk, its length, branch height, ground diameter, ground diameter of wall thickness, DBH, DBH of wall thickness, total node number and internode length were measur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index were analyzed and regression models were fit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diameter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its length, total node number, DBH, the fitting model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tested by F-test. The correlation of DBH with its length, the number of total nodes, branch heighth is significant. The correlation of ground diameter with ground diameter of wall thickness, DBH and DBH of wall thickness is not obvious.

Keywords: P.maculatus, Culm type of structure, Fitting equation

目 录

前 言 1

1.研究地区概况 2

2.研究方法 2

3.数据分析 3

3.1 斑苦竹竹秆的基本形态 3

3.2 胸径与各构件因子的相关关系 4

3.2.1 胸径与胸径壁厚的关系 4

3.2.2 胸径和全长 5

3.2.3 胸径和枝下高 6

3.2.4 胸径和总节数 7

3.3 地径与各构件因子的相关关系 9

3.3.1 地径和全长 9

3.3.2 地径和地径壁厚 10

3.3.3地径和总节数 11

3.3.4地径和枝下高 13

3.3.5地径和胸径 14

3.3.6地径壁厚和胸径壁厚 15

4.结论 17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前 言

遗传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同种竹类植物个体的不同器官间必然存在结构上的联系,表现在外形上的同种相似性和个体稳定性,并随着环境因子的改变相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而竹类个体不同器官之间的联系反映着竹子个体的生长规律[1]。植物秆型结构特性是反映作物地上部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指标,影响作物群体的受光能力和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是决定植物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研究斑苦竹的秆型结构对于提高斑苦竹的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先后对各类竹的杆状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秆形结构的研究不仅能为竹林资源产量测算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生理生态习性,对竹林经营生产有指导意义,同时还对秆材的利用与加工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2].竹子的秆形结构研究对竹林资源产量测算和秆材的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3]。近几十年来,有关竹子秆形生长变异的研究很多,并有部分报道初步描述了竹子主要秆形标识值之间的关系。但是,综合分析,竹类秆形生长和变异规律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以前的研究中,取点分散,竹种各异,因此得出的竹子秆形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性不强,总体上仍不一致[4]。即使同一个竹种如毛竹,不同的研究者分析认为可以用不同的曲线形式表达,由此产生丁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标准来计算竹林产量和衡量竹材大小[5]。竹林栽培和竹材经营贸易的迅猛发展需求一个能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经营条件下竹材和竹林蓄积量的高精度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这种计算方法和模型的研究需求系统性即多点取样,在不同地方设立固定样地和临时详地进行长期观察。

为了衡量竹子的大小,研究竹子生长变化规律,针对竹子的独特生长习性,研究了

竹子各个秆形变化标识值即测树因子的变化关系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初步找出了秆形因子之间的简单变化关系,并依此建立一些测树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和材积或重量的简单的计量表。目前描述竹子秆形变化规律和计算竹林蓄积量的方程基本上是经验方程[6],并且仅仅研究测定和推算竹材的简单秆形因子之间关系。随着计算技术的飞跃发展,森林学基础知识的更新及林业信息需求的改变,对描述竹子及其它树木的秆形变异的模型研究[7],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研究树木和森林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已经从经验型统计模型向结构模型转变,从简单的经验型模型过渡到复杂的生理生态模型。

正 文

斑苦竹(P.maculatus) :秆高3-8m,径1.5-2cm,幼秆绿色,厚被脱落性白粉,节间长20-35cm;箨环具圆环状木栓质残留物。箨鞘革质,迟落,淡棕色,疏被棕色细点或具紫红色条纹,具油脂光泽,基部具棕色长绒毛;箨耳小,半圆形,紫色,具数条紫红色脱落性遂毛;箨舌紫红色,微凹或波状,高约3mm;箨叶披针形,外翻。叶片披针形,长13-18cm,宽1.5-2.5cm。笋期5月至6月初。整秆作篱笆及搭棚架等用。

斑苦竹是复轴型的中型竹类植物,产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向北在陕西等省也有栽培。生于密林丛中或偏阴的山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研究地区概况

试验地设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所选竹林属人工林。土壤大部分为腐殖质,肥力较高,湿度较大,土壤较薄,土壤中含沙量较高。太阳辐射量较小,较为温和。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斑苦竹为研究对象, 将标准竹从秆基处截断,去叶后测量其胸径、全长,并记录总节数、地径、地径壁厚、胸径壁厚、枝下高,节间长、节间粗以及竹冠上各种枝条的长度。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采用数据统计中曲线回归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地径与全高、枝下高、胸径、总节数、地径壁厚[8];胸径与总节数、全高、枝下高、胸径壁厚;地径壁厚与胸径壁厚等进行相关性研究,通过拟合相应的回归方程,通过比较各类方程的相关系数(R)及剩余标准差(std. error),筛选出最优方程[9]

3.数据分析

3.1 斑苦竹竹秆的基本形态

一共分析了9株标准竹,地径从3.0cm ~6.0cm,每1.0cm为一个径阶,将其分为3个径阶(见表1)

表1 斑苦竹的地径分布

地径(cm)

3.0~4.0

4.0~5.0

5.0~6.0

竹数(株)

3

2

4

表2 斑苦竹竹秆的基本形态

编号

总节数(cm)

全长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